目前分類:研所相關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斬妖除魔流星鎚

攀山採芹蘭蘭路

滾滾紅塵百戲多

皺摺撢衣去晦昧


感慨冥冥自有數

運來切勿故意停

忙劫品管要確實

振萎雄風重再起

 

金石同堅平生歡

碩彥怡悅展新頁

                                                  資社所的畢業祝詞
                                                  小魚文摘   08.06.06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訊匯流這個主題是我研所研究的專業之一,而這次的任務就是要將此概念透過Wikipedia的方式呈現,有人說維基百科的條目缺乏嚴謹性,不過透過各地區管理員的審核,確實有助於條目的加強。

我在這個條目之中,最重要的是我一開始就被管理員檢舉抄襲劉幼琍委員指導學生的文章,事實是我在引用劉委員書中的一段重點。如果按照維基的標準,事實上其實這位學生也是在抄襲劉委員的書籍-某一段落,不過這在學術上(或是我認知錯誤)理當可被接受,但是放在GFDL的維基百科上,也就是放棄著作改用契約的方式完全公開,就不是這樣了。

我覺得犯錯的我沒什麼好丟臉的(即使我是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的一員),反而更能突顯維基計畫上所說的撰寫性上的邏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上的弔詭:人人皆可撰寫,但不是人人皆有能力撰寫。學到了一些事情,分享如下: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藝術也就是一種象徵性符號,它支持精神要素,並且帶給整個社群活力及情感的連帶。從以上所述的四個要素可看到,這四個要素彼此影響,也彼此增強與削弱,成為社群意識中不可缺少的關鍵。


藝術Art(在時間空間中分享情感連結)

 在這個理論中最後的原則稱為「藝術」。McMillan、Chavis(1986)將此社群意識的觀點稱之為「在時間空間中分享情感連結」。就如之前所說的,精神帶有受到尊重的權利則轉變為信任,接著,信賴則是創造社會交易的經濟之基礎,這些元素一起創造了共享的歷程,而可在藝術中成為象徵性的社群脈絡。一個圖畫真實地表達出千言萬語,而故事則表達出人們的傳統。歌曲及五到展現出社群感情與熱情。藝術表達出社群卓越的價值。但是藝術的根本則是經驗,並且為了擁有經驗,社群成員必定要與其他人接觸,接觸則是社群意識發展的重點。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易是發展社群以及成長的重要元素,透過這個經濟因素讓彼此的信賴不斷增強,並且藉由信譽分數這個介質讓人能分辨出信賴的位置。


 

 交易Trade(需求的整合)


有著彼此信任的精神、權利結構體的社群,可以進入發展一種經濟體,例如會員可以從社群中發現一些方法去與成員間互益。在Lott(1965)有關團體凝聚的文獻中提到:「個人會被團體吸引這是很理所當然的,他們視團體為一種能直接在其中取得滿意的功能。」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社群親密感的建立,彼此的信賴是最為重要,以McMillan在1986年的文章所述,影響力在社群意識中最為重要,而此處以信賴取代影響力,並且也不只討論權力的拉力、推力,而用規範、決策制定力、職權適用性、權力與會員的交互作用來看。由此可以更為清楚看到這些元素的交互作用。
 


 信任(影響力)

社群意識的精神可視為一種開始的火花。有了真實的傾訴、情感的安全、歸屬意識、付出權益等,這個火花會變成火焰。但這永遠不會變成真火,除非社群內有個能夠維持真火的權力結構存在。

在McMillan、Chavis(1986)研究中,第二個原則稱為影響力,也就是社群一定能夠影響會員,而且會員一定能夠影響社群。事實上,社群必定存在一種流動的影響同時間去創造一個影響的範圍。影響力的顯著元素是信任的發展。信任透過社群權力的使用來發展,誰擁有信任?他們何時擁有信任?如果在會員中沒有信任,他們何時沒有的?為了要讓社群的精神在最初蹦發的火花後繼續存在,社群必定要解決這些從權力分配而產生的問題。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歸屬感在精神(會員關係)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社群歸屬感的消失,則會讓會員逐漸在社群當中退卻。在歸屬感中,信賴社群、能被社群成員接受、責任的付出都是讓歸屬感提升的方式。 


 歸屬感(歸屬的預期)
與邊界的概念類似,歸屬感基本上在文字上及意涵上都沒有什麼改變。最初,McMillan及Chavis(1986)認為其中之一的歸屬感之元素可以視為「歸屬感的預期」。而現在這個概念最好描述成「歸屬的信賴」。接受度的概念依然沒有改變。因此這兩個元素在社群意識理論-會員及社群裡面是個固定的參考點。

歸屬的信賴
信賴來自會員之中。如果一旦信賴不有效,丟臉的事情又發生之時,信賴的運作也會呈現出危險及需要勇氣來面對。本質上,人會歡迎自己所相信的人。另外McMillan、Chavis(1986)所提出的理論來支持信賴重要性的證據之外,Rugel(1987)使用計量社會學在精神治療的團體中提供更為確定性的發現。實際上,當我們相信我們會很愉悅的歸屬在社群中,我們會對社群有更多的吸引。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om David W. McMillan (1996),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Vol. 24, No. 4, pp.315-325.
施佩君(2007),虛擬社群中的網絡個人主義,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McMillan(麥克米蘭)是對於「社群意識」具有絕對貢獻的社會心理學者,其實只要談到「社群」,可能都需要從他所集結的四個概念:Membership(會員關係)、Influence(影響力)、Integr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needs(需求的整合與滿足)、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分享情感連結)觀察起。這四個概念從1986年由他與Chavis共同撰寫的概念起,至今研究者說到社群的構成元素,都不脫離這些。有趣的是,1996年他再度集結這些原本的概念成為新的四大社群意識概念,更加深這四個概念是個交互相關、互相影響的概念,這四個新概念與最初的比較如下: 

1996年的社群意識概念

1986年的社群意識概念

Spirit(社群會員的精神)

Membership(會員關係)

l          Boundaries(邊界)

l          Emotional Safety(情感上的安全)

l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歸屬感與認同感)

l          Personal investment(個人投入)

l          A common symbol system(共有的象徵體系)

l          Emotional Safety(情感上的安全)

l          Boundaries(邊界)

l          Sense of Belonging(歸屬感)

n          Faith That I Will Belong(歸屬的信賴感)

n          Acceptance(接受度)

Trust(會員對社群的信任)

Influence(影響力)

Trade(交易)

Integr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needs(需求的整合與滿足)

Art(藝術,表徵的情感聯繫)

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分享情感連結)


 以下個人對於以下的文章作大致的翻譯理解。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om Plotkin, Wendy,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Spring 1995; 61, 2; ABI/INFORM Global p.284

這是由Plotkin撰寫Rheingold這本《虛擬社群:向外深耕在電子化的新領域》的摘要,而我則將此篇更加以精簡化的摘要。

這本是與《Virutal Community》差不多時間出版的書,所以也是本早期的文獻,在網際網路商業化前的趨勢概念。Rheingold對於CMC(網路中介傳播)有相當深刻的概念,因此他從Internet、bitnet、BBS、Usenet、IRCs、MOOs,甚至是法國的Telematique、日本的COARA/TWICs的歷史概念解講起,進而推及到CMC是潛在性推動民主的力量,並以CMC存在的兩大威脅-商業化與預期性使用網路-會達成傳統獨裁主義目標之路邁進而感到憂心。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rom Rheingold, Howard (1999), Whole Earth; Fall99 Issue 98, p18, 1/2p.


Rheingold在寫《Virtual Community》之後六年的一篇觀察與介紹。而在這段期間,他提及虛擬社群圍繞幾個主題:(1)是否社群真的是虛擬的、(2)是否隱喻(metaphor)降低了社群意義、(3)是否我們藉由使用Email與線上討論群體改變了社群的本質。當然他也提到虛擬社群的定義想的比定義的難太多了,而且更需要注意到虛擬社群的本質。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八月的因緣際會,難得採購了博客來超過1000元的商品。前面說得是好聽,其實是要湊數的關係,我才買下了馮老師的三月新書《我的微星麻吉》,伴隨的原因就是我也為瓦舍粉絲之一。
幸運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成為我壓箱底的書,反觀我看到了馮老師對於老作品的癡迷,也看到老師在「Mania」下所做的苦功。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回頭查一下資料,發現到老師對於「微星小超人」的著迷也刊登在在「尖端」出的《玩具酷報》上,顯然不輸給現今蒐集慾的玩家,而且更有一股對於著迷物的專業及情感。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1950及1960年代時,一般普遍認為管理是可以跨國界、具有同質性及世界通用的,認為健全的管理是讓各個社會變得更接近的方式,而這樣子的思維支配了70年代以前的管理,並稱呼這樣子的模式為「匯流假說」(Convergence Hypothesis)。但是這卻在各個環節上被發覺是與事實不符,仍然在不同的社會中存在文化的差異,造成管理的關鍵性問題。
而在管理之中,對於國籍屬性的重要性則有三個原因,第一為政治性的,如在法律的見解上,不同國家就有不同的認知;第二為社會性的,認為國籍即為辨認的符號;第三為心理性的,如因為自己的經驗,所看到、所認知不同國家及人的情況就可能有所不同。

yuyao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雨落花開六月天
凱歌高聲震天響
向陽一瞥鴻雁飛
振翅大圖展新意

破曉時分回首時
婉嫕情懷在心頭
宏放豁達盡歌歡
開築前程似錦歸


                                                  資社所的畢業祝詞
                                                  小魚文摘   07.06.08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系統識別號

38253

篇 名

民主行政與永續發展:比較台灣與香港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運作

並列篇名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a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作 者

湯京平(Ching-Ping Tang)

刊 名

問題與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9卷8(2000/08)

頁次

17-35


本篇是從台灣、香港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來探討其民主化參與及經濟發展的關係。從理論層面來看,民主參與、環境經濟發展是兩個站在天平兩端的力量之抗衡,另外如環境理性、集體、綜觀、科技、長期性思考等特色,與民主政治的邏輯也並不十分契合。然而從歐美自70年代後的社會運動觀之,民主政治比獨裁政權對環境更友善等事實,顯示出以利益為導向的理論體系,已產生大量實證的異例。

yuyao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系統識別號

165220

篇 名

邊緣帝國: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

並列篇名

Marginal Empire: The Case of Hong Kong's Film Industry, with Hollywood and Colonial Japan Compared

作 者

李丁讚(Ding-Tzann Lii)

刊 名

台灣社會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1(1996/01)

頁次

141-170


本篇以「邊緣帝國」來論述香港在全球化中,運用電影媒介來影響整個亞洲地區。「邊緣帝國主義」是從邊緣地區發起,並以邊緣地區為主要的擴張和滲透對象,而這篇的假設則是:邊緣帝國主義建立了一個區域性的權力中心,並進而鬆動(新)帝國主義時期所形成的核心-邊陲的結構關係。雖說原本的歐、美、日的影響力仍在,但邊陲第三世界地區卻逐漸地以新形成中的區域權力中心為認同對象,這種認同甚至會超出對昔日核心國的認同。例如香港電影在泰國、巴基斯坦的佔有率超過半數,在亞洲其他地方則可達三分之一。

yuyao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大學英語程度反映的競爭力危機》(以下簡稱《競爭力》)對於本堂「書報討論-邏輯學」來說,是個滿有意思的題材,為什麼說有意思呢,因為實在地反映出一般社論過於推論的邏輯謬誤,但是在正式談這篇之前,我述說一下自己的例子。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tle:The differencies of the fandoms of the Japanese animation and manga in globalization- an instance of watching the animation songs concert

What're the differencies of the fandoms of animations and manga in globalization? They basically represents higher fans' comprehension and understanding, more channels of obtaining objects of original countries, deeper conscious of copyrights, more originalities. I adopt the concerts of animation songs for instance which argues that there are more benefits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for fandoms to singers. As to broader concepts,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animation and manga in globalization, the glocalization of these industries demands enthusiastic features to attach with th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it practices more successfully and effectively.

Keywords: animation and manga fandom, otaku, glocalization, copyrights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或許」是個有意思的研究想法,原始的動機是在看到同人誌展從師大遷徙到紐約紐約,又有在時報廣場辦過,目前則在台大綜合體育館長期舉辦的這些狀況而感到好奇。加上這三年來從忠孝東路明曜百貨那開始的女僕店,繼之開店在台北地下街、龍山寺捷運站、西門町等等,這些有關同人或是動漫相關的店家是否也有與同人誌展類似的脈絡呢?

yuyao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4501
與wch2在普通的洽特後,才知道我所上就有這本書啊....

Matt Hills的Fan Culture這本書用很多深刻的英文名詞來解釋Otaku的迷行為,或許從日美的比較中,可以這麼推敲,日本某些影響力人物要將之變成在地化名詞,也或許是原本沒有理論基礎的fans,再加上其天資聰穎(白話文即為天才),才創造出Otaku這類fans之間流傳的名詞。有時也是因為一時的機緣,加上之後不斷嘗試的使用,某些名詞也被創造而被fans接受了,像是ACG(一般大眾仍然不了解)。

yuyao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考文獻
1、Chlewbot、笨笨的小B、Zwobot、Nisrok、202.86.145.8(2006),〈YouTube〉,Wikipedia,http://zh.wikipedia.org/wiki/YouTube,2006/12/30。
2、Raff、Shiragiku、61.195.43.229、Iwai.masaharu、Yfd16269(2006),〈YouTube〉,Wikipedia,http://ja.wikipedia.org/wiki/YouTube,2006/12/31。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YouTube於美、日的著作權問題

2006年起,YouTube的使用率日益增高,隨之而來除了上述有提到的流量問題外,著作權問題也跟著產生。由於YouTube的上傳便利性,因此大量的未授權、盜版影音檔案於其平台上是隨處可見。20062月,「美國歡樂今宵」(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的片段放上YouTube,播放節目的美國國家廣播環球公司(NBC Universal)要求YouTube將此節目的片段刪除,此為第一個YouTube被要求刪除檔案的案例(Raff等,2006)。在這個案例之後,YouTube於同年3月將檔案上傳開始進行管制,從無限制檔案的時間與大小,限制為一個檔案大小必須在100MB以下、10分鐘以內才予以上傳。雖有此項限制,在4月的時候YouTube再推出導演計畫(Director Program),註冊的使用者必須要提出相關的身分證明資料(互聯網周刊,2006),即可擁有無限制檔案大小的權限上傳,但是須遵守著作權原則。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