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及1960年代時,一般普遍認為管理是可以跨國界、具有同質性及世界通用的,認為健全的管理是讓各個社會變得更接近的方式,而這樣子的思維支配了70年代以前的管理,並稱呼這樣子的模式為「匯流假說」(Convergence Hypothesis)。但是這卻在各個環節上被發覺是與事實不符,仍然在不同的社會中存在文化的差異,造成管理的關鍵性問題。
而在管理之中,對於國籍屬性的重要性則有三個原因,第一為政治性的,如在法律的見解上,不同國家就有不同的認知;第二為社會性的,認為國籍即為辨認的符號;第三為心理性的,如因為自己的經驗,所看到、所認知不同國家及人的情況就可能有所不同。
此篇在「各國人的性格」(National Character)之定義限制在國家的文化上,並排除基於地區性、社會階層、職業、宗教、年齡、性別、家庭等在團體之間的文化差異。並且這裡先坦白從寬,對於「文化」並無科學性的用語,而且有時對於各國人的性格之陳述是流於印象。不過此篇是個長時間的調查研究(1967-1978),調查範圍橫跨50個國家,發了超過116000份問卷 ,對於以往的刻板印象仍舊具有實證意義,其目的之一在於運用較佳的定義及基於實驗性的專門術語來描述文化的概念,並且使用系統性蒐集的資料,而不只用印象來解釋。
在實證過後,作者發現有四個國家文化的面向來解釋各國人的不同,分別為:1、個人主義、集體主義;2、大、小的權力距離;3、強與弱的不確定性之避免;4、陽性與陰性的結構。以下分別簡介之。
一、首先以是否為個人主義及國家人民財富指標GNP來觀察各國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個人主義高者,GNP越高,反之亦然。二、以權力距離的遠近(上層主管與下層員工在權力上所感受的親疏遠近)及個人主義高低來觀察各國是否有差異,結果呈現四種型態的國家;但比較呈現權力距離越近,個人主義主義越高之情勢,反之亦然。三、以不確定性避免之強弱(如工作的安定性)及權力距離的遠近來觀察各國是否有差異,結果明顯發現呈現四種型態的國家。四、以社會中陽性陰性孰重孰輕與不確定性避免之強弱來觀察各國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呈現四種型態的國家。
這四種面向在三個層面-領導方式、組織架構、動機行為-顯示出各國不同的文化性。在領導方式上,美國則是個人主義高、權力距離近,顯示出基於私利而缺乏對於社會及他人的「責任」,在美國的領導理論中顯然是沒有出現的。在組織架構上,法國的權力距離遠、不確定性的避免強,導致出金字塔的階層型態,與英國的權力距離近、不確定性的避免弱而呈現的聚落型市場型態明顯不同。在動機行為上,則結合個人主義、不確定性之避免、陽陰性結構來探討,也發現出各國人在一些環節上的特質確實不同。
總之,三十年前全球化議題正在萌芽之時,已開始有實證研究來佐證各國在「美國管理」理論上的不切實際,需針對各國自有的背景來作適度的調整,例如日本對於品管圈的調整使用則讓美國重新審思自己使用上的瑕疵,而一些國家直接套用美國式管理之失敗,則是文化敏感性上的不足的可能。此篇研究正好對症下藥,提出例案來對於既有的現象得出有力證據,並且對於日後在比較政治及比較文化上有相當之助益。


1.Hofstede, Geer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Washington: Fall 1983. Vol. 14, Iss. 2; p. 75 (15 pages)
2.Hofstede, Geert. 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 A Research-Based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Nation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White Plains: Spring/Summer 1983. Vol. 13, Iss. 1,2; p. 46 (29 pag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yao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