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報出版岡田斗司夫的《阿宅,你已經死了》,其實這即是2006年時他的演講稿的改版。筆者有當初岡田演講稿的同人本,後來再看到2008年正式發行的新書,兩相比較,演講稿主文幾乎與出版稿一致,私不得不佩服岡田的思考、文脈迅速。然而這本書,說是岡田的批判文,反而岡田自身也或許都自我混淆了。

首先,符號的消失。岡田一方面批評現在已經沒有當初御宅那種追根究底、理解事物透徹、不斷向上進取的人,並且現在是個大家都稱呼「御宅」的時代,所以真正的御宅已不復存在了,可是當外界認為御宅應該如岡田以往的樣子,虛胖、穿著休閒不正式、很專精動漫畫事物時,他現在瘦身成功,變成「瘦子」與大家都一樣(宅)時,符號無法呈現在岡田身上,他自然而然也與大家一樣,都不宅了。究竟這是御宅追求認同時,他先拋開了符號的枷鎖、諷刺當前局勢,還是御宅也要因應外在觀感而改變呢?

其次,分類的自傲。岡田的御宅學中,如能掌握「三眼」,則可以通往御宅的道路;此外,他在推廣御宅的概念時,認為「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喜好」甚為重要,因此,御宅在不同專業的存在性價值,是岡田很關注的事情。然而,他也落入了傳播上的分類陷阱,由於岡田的世代是戰後嬰兒潮時期,許多思想、技術上的「變動」因著當時的時空背景而產生,因此他有著活在第一世代的自傲,間接排斥掉(溫柔地婉拒了)不同世代逐漸形成的新領袖、新思維。

回歸台灣的情形。日本不同於台灣的環境,御宅概念並不能完整套用在台灣動漫人身上,因為根莖葉都不定一致。私以為每個動漫人都有其喜歡、興趣、專精、或單純接觸的面向,動漫人可以粗淺認識很多作品、可以專精一些作品,甚至透過自己學問背景的專業來闡述對於動漫畫的喜好及讓人了解作品背後的不同思考邏輯。分類世代並非重點,而是要知道每個世代的歷程不同,專注的焦點也不同,並且能重視其差異與彌不足。90年代國內研究動漫畫在學術圈、迷群圈都大放異彩,這些原本只是學生者如今也已在現有崗位有所發揮,而後繼的研究者、創意者也是逐漸於背後興起,台灣現在才正是新生代要發光發熱時,御宅已死,聽聽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