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篇跨地區的比較,而且距現在也是有半年的時間,以情感上來說,也較能以不誇張、更平靜的方式陳述。了解這個香港演唱會脈絡的人其實不是很多,也或許有更多的想像性是在這個背後當中,並且值得玩味。這篇除了會有區域比較,也有商業概念於其中,也有文化毗鄰意涵,也有迷文化氛圍,也有社群交流,雖寫得不夠深入,也或許可以了解這個演唱會有的承先啟後之可能存在。

SRW演唱會,除了是日本當地熱血動漫歌迷的盛事,也逐漸擴及世界各地,如JAM project在2008年即將展開的No Border演唱會為例,就是有了這些前面的鋪陳,才有這個無國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因此SRW在香港,並不是單一個案,相反的,這些都是各種現實面、理性面考量下的結果。


在2001年,SRW成員的水木一郎、堀江美都子已至香港開過演唱會,這個演唱會據記憶及香港的Ani-wave雜誌所述,都是個小、宣傳不足、冷清的演唱會。2006年的五月,在這演唱會後四年,原本也由香港的某位動漫人士主導發起的水木一郎、影山等人的演唱會,以現在的角度來看,與2007年原本在10月由某單位主辦的榊原ゆい演唱會類似,均無疾而終。這兩者為何會來在此相比,也是因為香港的人士及台灣的某單位內人士,都是名聲不好,有前例及鬧過些事情的人,均不提這些人究竟如何,但可以看見一點明顯的就是:主辦者的誠意、決心,演唱者、經濟公司的感受安全及規劃妥當與否等才是這些演唱會能否開演的基本執行條件,當然內部的協調、外在的因素都是變因,我們也都無法避開去討論,但在這當中,最終迷的感受、情感安全與否或許更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我們在這裡面可以看到2007年5月SRW成員基本成員皆屬到齊(水木、影山、堀江、MIQ、遠藤),水木再度登上香港開演的心情是很興奮的,我想在這裡面很值得去推敲這個看似沒道理、很感性的演唱會的事實面向究竟怎麼產生的。


2006年下半年之後,華人圈捲起了一波動畫歌手演唱會的熱潮,當然這個可以再推及這個上半年,影山浩宣及桃井晴子至台大同人誌展演唱數首歌的小演唱會,而後像是松本梨香(JAM project一員)也在八月份的漫畫博覽會亮相。在9月份之後,福山芳樹演唱會正式成行及售票,也是開始了台灣動畫歌演唱會之起點,半小時內完售紀錄至今還未有第二人超越(當然這也有機制上的因素,因此不用太過認真看這個數字)。而在9月底在上海開賣的奧井雅美演唱會也是動畫歌手突破至中國大陸開演唱會的先例,這些最後於11/4演唱會後帶來的一些正向效應,其實也反應到2007年三月影山、北谷洋至上海、5月台灣台大體育館FF舉辦的影山、遠藤演唱會的意願,這裡面無外乎商業考量,當然從動畫歌手有意願來這些地方外,更顯而易見的是J-POP歌手、視覺系、樂團、個人等等日本歌手這幾年紛紛走出日本至各地演唱的情況,今年尤甚,更容易看出商業性的本質。


其次可以留意的是為何香港這個動畫市場人口少的地方,怎能容許日本人長期關注呢,反觀台灣這個同質化日本極高的地區,日本漫畫暢行、整個市場拉力都在日本、迷群傾日如此高、同步性如此快的情況,為何在一些事物上慢人一拍,好康也被這些地方拿走?


以都市(地區)全球化性及商業力來看,香港的全球化性有目共睹,這個給予各國的吸引力高過台灣相當明顯,也因這種可以與各國接軌、融合的商業與文化,可能性帶給日本或是其他國家莫般的鼓舞,即使這些商業行為並不是特別在當地有多高的營業收入,但因為這種自由的競爭與資訊流通的公開性,退出後再度進入也並不困難,因此不斷給予各個企業機會。台灣在自由市場上的確不比香港,但是藉由文化毗鄰、殖民性,或是後殖民性以至全球化的觀點來看,也讓日本文化於台灣成為主流。這種主流雖然讓台日友好加深,商業的可能性增加了,但是對於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在這種不完全市場中仍然是值得商榷的,反之在自由市場中卻較能避免一些看不見的成本,畢竟企業如果能作持續、長久的生意,何樂不為?


接著從迷族群的人數、消費力及帶給產業的好處來看,台灣迷文化及人數確實比香港高及多,我們從台灣漫畫文化歷史來看,受到政治壓迫、內容的限制確實受到影響,但是因為這些而反動的人也是不能小覷,不過這種力量就顯得弱勢及沉潛,直到有所謂工會之後才較有力量。香港的深度迷群基本上不會相距太遠,這些老一輩的動漫迷共有著Trekker式的精神,雖然人數較少但是因為地小、集中,加上全球化的推拉力,商業、文化散佈的可能也較多及廣,接收日本以及交流的可能也較為普及。在我與香港中大社員私下訪談之中,發現到他們70、80年代出生的人,家庭對於動漫畫閱覽的意見,也較無像台灣有著從家庭至社會產生的禁止氛圍樣態,他們對於日本文化的接受度也不遜於台灣的動漫迷,但是對於動漫有著宗教式熱誠,或是從同人誌展及動畫歌曲演唱會來看,似乎又看不到像是台灣的熱誠,我此邊只能推測因為人口較少的關係,所以在同人誌展及演唱會中,看到這種熱血份子似乎就因為比例的關係顯得不足。但是香港在實體社群的集結上,團結度實在比台灣來得高及有效率,在台灣中,以台北的各所院校的合作來看,我們也看不到像是香港八所大學共組動漫協會的活動及協同合作,多是單一學校的活動,規模顯得小又沒有影響力,除了指標性學校不定時會有媒體報導外,實際上都是自我打拼。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迷群可能還是因為比例的關係顯得是種小組式或是個人的影響為主,而香港則因為地區關係,變成是種團結性的協會組織。我們通常在台灣多是看到小組式或個人的發聲,影響力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專從動漫迷的角度來看,看的時候又會覺得這些網路大大很傑出,也會感覺整體商業力強、機會多、市場大的可能(滑坡式謬誤),如果常看這種集體式的謬誤,而不去看其他在其中影響性的因素,實在不智。


從香港的SRW演唱會中,即使我們看到連香港的動漫迷也不認為在香港SRW人數很多,但是他們整體感覺是氣氛很好,即使我們台灣去的看到有很多他們迷偏理性在演唱會中的行為存在,以為這種情況和台灣相較下又顯得不足,日本的企業加諸在香港或是上海、北京等等很不合理,殊不知商業考量、更多的能見度才是比這些文化毗鄰更重要的。如何去建立台灣的價值存在,如果能透過像是香港的聯盟式的組織,將台灣這些動漫組織、公司企業能整合起來,去作出共益(Common share)之事,這遠比單打獨鬥的個體去經營來得有效,且避免更多耳語的產生。


參考資料:
冼樸(2007),〈6年之後又6年〉,《Ani-Wave動漫狂熱雙週刊》,Vol.136,p.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