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具有匿名性與便利性等因素,這些在虛擬社群內仍具以上性質,也產生一些衍生性的觀點,如以Kollock與Smith所述的四個虛擬社群參與動機觀之,其中「增加認同」的內涵之一也就是名譽系統的鑲嵌。動漫迷透過「相同代號」的匿名來讓網友了解彼此在社群的位置,並且貢獻度高、留的時間長的迷則可能變成「版主」、「前輩」、「大大」,這些匿名的代號反而創造出在社群中的社會資本。舉例來說,台灣某動漫評論團體成員從90年代初期出現,從動漫評論雜誌上的代號變成網路上的代號,2000年因媒體而曝光時,成員仍維持網路上的代號在媒體上出現,其實就是不希望此代號的效果消失,並且匿名性比真名更有號召力,動漫迷更容易在「線下」辨認他們「線上」的名字,像是在動漫迷的活動中,以他們的代號稱呼時會更有認同感。
Barry Wellman在社會網絡上有名的一個論點認為「網路可作為真實生活的延伸」,以致日後在對於線上與線下關係的時候,焦點轉移至對於使用者是否能夠發現且運用所擁有網絡中的資源。動漫評論團體在長期接觸媒體之中,從下層的次文化團體變成上層與媒體、決策緊密結合者,並且將下層社會資本中的聲譽部分,試圖轉移至上層中。一旦變成真名後,「動漫評論者○○○」的稱號反而讓他們無法被動漫迷認識,尤其是在大型媒體活動時,仍然須與團體的名稱掛勾才有效果。此外與下層的連帶關係性可能會因為他們與上層結合而讓其匿名的社會資本降低,比如耳語產生時,認為他們獲得了資源,卻無法充分價值化、貢獻動漫圈,形成壞聲譽,進而他們之後在轉換匿名與真名時,也透過與上層與下層網絡的大小而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匿名與真名的轉換,可能是種後現代性的解構過程,不過如果從社會資本、網絡的角度來觀察動漫迷、御宅族,可以發現他們位在虛擬社群地位的何處時,會運用其資源將資本帶入真實,或是理解除了知道他們朋友的多層次外,並且可能透過同儕的社會網絡來改變社會資本。以其他角度來理解動漫迷,而可發現老哏以外的新玩意兒。
全文刊登於臺北大學卡通漫畫社社報第二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