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次的前哨戰-立委選舉是個指標,有人說這次的贏是大贏,有人說這次等於給DPP的不信任投票,好像都很成立,但是我覺得這個只是還是回到基本盤的一次選舉而已,而且只是真正讓我們看到基本盤的「最佳化」是如何。

2000年前後,人心有所轉變,在投票數的數據上主要是KMT內部的分裂,而DPP則是基本盤。而到2001年立委、2001年縣市長、2002年縣市長、2004年立委、2005年縣市長、2008年立委,可以看到除了2004前有所謂的席次消長外,投票數上綠色成長是在基本盤以上到四成五;而2004年後則是綠色席次減少,以及綠色投票數回到基本盤。
我在裡面主要看的是學生族群的氣氛,看到的是藍色綠色的大轉換,以及越來越對DPP對KMT看法的質疑。

2000年前後,普遍是如果說要投票給KMT者,通常都被人白眼或者沉潛,而投DPP好像是個趨勢與榮耀。我相信在這個時候,從藍轉中間或至另一側者,相當普遍。從每年10萬名大學考生來看,約就有40-50萬的轉變,並且持續4年至8年(1997-2005)。但在這個時段之間,另一批的學生族群加入投票,他們沒能投得2000年大選,只能投2004年大選,這個選舉最看得到DPP、KMT的拉鋸,因為前一批能投2000年大選的仍對DPP感到信心,而思變者已有動搖。這次的立委選舉前,有人惡毒說現在學生沒有民主素養、沒有當年黨外的民主意識,彷彿要有民主素養者一定要投給DPP一樣,試圖將DPP=黨外豐收果實畫上等號,這個不只對於KMT的支持者反感,也對中間者反感,後驗的現在,立委選舉看到這2~3個學生世代整體趨向的轉變,這累積60~80萬學生將成為最後大選的重要勢力。

基本盤仍然在那邊不動,連這次的立委選舉皆是如此,36-38%的DPP投票率,可見人心思變在庶民完全沒有大幅度變化,這次KMT完全贏在以往每個選區的藍大綠小,單一選區兩票制之下,壓縮以往可以用自由意識選新人的可能(多選區制),因此北台灣大贏可以想見,中台灣贏有些地方派系仍然有作用,而南台灣DPP能贏主要還是在庶民的藍綠意識來作用,有些則是號稱綠色分裂而讓KMT贏。

整體而言,藍綠基本盤多年下來真是定位住了,思變在庶民間變化似乎在中間選民,尤其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現在看得清楚,上面提到的學生族群就是會有變化的,而且只要時間拉長,中間選民的力量其實是會加大的。但是在公民的集體行動意識來看,此次的立委選舉只有58%的投票率,已是歷年最低,看來在思變之中,行動力或許也有所變化。有人推託DPP這次因為投票率低而輸,換過來每次KMT也都說要投票率高KMT才有機會,這不是挺奇怪、矛盾嗎?因為這根本不是投票率問題,理性者請面對藍綠基本盤以及地方的狀況。

這幾年下來的經驗告訴我:長期觀察政治生態可以增加自己理解現實的理解力,但是不會增加任何的邏輯性,因為選民的心態幾乎不變,要觀察的最多只是政治生態的轉變而已。哈伯瑪斯說的公共領域在學生族群中的思變下可否成形,我以為只要理性條件繼續存在,中間性左右藍綠版圖是有機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