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地,標題已算寫了大白話,就是台灣動漫迷在經歷一年的動畫歌手演唱會後,真正入場消費的人數究竟與期待是否能呼應?

2006年9月的福山芳樹演唱會門票開賣,30分鐘內賣完600張票;2007年4月開賣的影山、遠藤演唱會門票,總數約2400張,最後約有八成五票房;2007年5月初開賣的KOTOKO演唱會,一天時間完售約1000張票;2007年11月中販售的栗林、美鄉演唱會門票,總數約894張,最終數字約800張;2007年12月販售的下川美娜演唱會,可購得門票總數500張,至開演前一天總賣出300餘張。


我猶記得去年在FF寫的奧井雅美演唱會上海紀行,最後寫到演唱會的不可取代性高於CD、DVD等語。其實除了是事實以外,還有就是那時的J-Pop或是其他日本歌手來台演唱的風潮已經陸續展開,而動畫這塊卻是才剛起步,不過這其中也有個危險,那就是即使這種不可取代性高,對於沒有愛的動漫迷雖會有好奇心的驅使,但真正要讓他們灑錢下去,那個動力還是個關鍵。

台灣動漫迷的動員力最明顯看到的還是在同人誌展中的力量,但是能做集中式消費的,這種演唱會的形式更是不待言地明顯。在這一年中所看到的狀況,因為對演唱者的熱愛、因為演唱者的名氣、因為是動漫迷要參與盛會的、還是因為網絡的關係同儕要去而去的(亦包括男女朋友),自然都不能忽略;外在變因,時間的因素每每都說是不能去的人的理由,其實反而因此而不用理會這個變因,主要是演唱會的時間本來就不能讓每個人都能如願,如果是真正的fans反而更能將雜事推掉而前往觀賞;地點、場地的音響設備、是否有Band也是消費者的考量,但這相對起來就不很明顯與重要,尤在初期;再來的外在變因是主辦的單位,這或許是能否辦成的關鍵,但是辦成之後的場地安排與要求,卻是後設,因此也不用特別關注,但是在長遠的未來,主辦單位多了之後,這或許是能決定誰能辦理「好」的因素,消費者才有必要將焦點施加之處。

由此來看,我們已經可以期待在演唱會舉辦的「初期」,一般動漫迷的動員力可望在1000人左右(演唱者名氣中等),這無論是在KOTOKO演唱會的售票資訊半公開(因此會需要徹夜排隊的可能),或是「『栗林、美鄉』+『下川』演唱會」*的資訊(半)公開售票**中看出類似的情形。而在演唱者名氣高之下,參與者人數可望在1800人至2000人左右,這在「影山、遠藤」的售票資訊公開下可明顯看出。

觀察上述的資料,在重點是名氣,理性消費者占多數之下,多少衝動性消費者會出來呢?這可以從第一天購買數以及購買最高額票額者的數字看起,例如「影山、遠藤」的票額最高者占全數的1/3(約600人)(第一天購買人數1000人,占全數1/2),而在「栗林、美鄉」的票額最高者占全數的1/4(約200人)(第一天購買人數390人,占全數1/2)。這些數字可以代表一些可能的概念,票額的高低、票額的區隔是否影響購票意願程度、第一天購票人數出現後需要有幾波催票助力才有第一天購票人數多一倍的票房-也就是最終票房。什麼是催票呢,除了是行銷手法外,可以看到主辦單位有可能會自己吸收票房(其他的說法是在賣票系統停止後還可以現場售票,不過這是一體兩面的作法),這無怪是主辦單位希望有下次合作的可能。


20071220購票情形



20071221購票情形


香港的SRW演唱會(水木、影山、堀江、MIQ、遠藤)吸納的人數約是1200人,而且老少不拘、完整的Band;台灣的影山、遠藤演唱會可以吸納1800-2000人,以動漫人為主、卡拉OK式。以上這些數字究竟可以看出甚麼呢?可以期待明年JAM project使用何種場館呢,也就是可以吸引多少人呢?而川田真美一月的演唱會門票總數約400張,最終真正匯款人可達幾人呢?

在初期的演唱會之後可能就要進入流行的中期熱潮,並且勢必會有大不同,尤其是消費者的慣習養成之後,轉變成精挑細選就不是初期的熾手可熱、不可取代性了,各個主辦單位以及動漫迷可真的要仔細看清楚與想清楚了。



*『栗林、美鄉』、『下川』演唱會同是在2007年12月23日,這雖然有互相吸收的效應在,不過在理性消費狀態下卻可讓整體合乎原則。
**『栗林、美鄉』透過網路年代售票,資訊公開;『下川』演唱會雖然屬於現場販售,但是透過先到先贏、以及之後先進場的模式,並且在之後仍可洽詢得知購買的序號為何,因此這裡也算得是種資訊公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