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LA的文章中,我們略提了「AI能量登錄」,這也是由數位部數產署的政策,目的是來藉由廠商的主動登錄,確認國內AI究竟強在哪個地方(類別),或是哪些猶待開發之處,最終有推廣廠商的概念,讓有認證過的廠商可以在對外行銷上更有公信力。
話說這個登錄真不簡單,過往在亞灣AIoT計畫中,是可以由業者直接登錄,但是後來產發署認為還是要有查核機制,因此制定作業要點來讓外部委員確認後通過上線。也因此,「AI能量登錄」也在數產署中成為一個推動的小計畫了。
我們先來看這個申請的登錄資料中,總計118家登錄(緯謙因為112年、113年都有登錄,看似重複登錄一筆,若刪除不重複後為117家),目前分類有四,第一為人工智慧核心技術能力有15家、第二為人工智慧軟硬體整合能力有8家、第三為人工智慧顧問服務能力有8家,至於第四項目的AI行業應用能力中,才比較有真正運用到產業之中的感覺,共86家。
1. 人工智慧核心技術能力 1.1. 模型開發生命週期 1.2. 人工智慧演算法與算力提供 1.3. 資訊安全 |
2. 人工智慧軟硬體整合能力 2.1. 晶片/邊緣計算/物聯網/行動設備 2.2. 機器人 |
3. 人工智慧顧問服務能力 3.1. 人工智慧技術訓練與選拔 3.2. 人工智慧法律服務 3.3. 人工智慧導入輔導 |
4. 人工智慧行業應用能力 4.1. 安全與防護 4.2. 商業與生產力 4.3. 無人載具產業應用 4.4. 智慧生活 4.5. 農、林、漁、牧業 4.6. 製造業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4.6.2. 預防性維護/肇因分析 4.6.3. 智慧製造整合導入 4.7.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4.8. 批發及零售業 4.9. 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 4.10. 金融及保險業 4.11. 專業、科學、技術服務業 4.12. 教育業 4.13.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4.14. 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4.15. 跨業態 |
若從這86家來看,50%是商業與生產力加速者,與辦公室AI應用有關。
這裡我猶注意製造業的情形,共12個廠商整理如下,其中,神耀科技是神通集團的子公司(智慧城市IoT平台),緯謙則是緯創的子公司(工廠AI),中冠資訊則是中鋼的子公司(工廠智慧助手),維曙智能則是Vizuro的子公司(生技)。其登錄類別以瑕疵檢測AOI、以及RCCA(肇因分析)為主。
業者名稱 | 登錄類別 | 關係公司 | 強項 | |
1 | 科智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4.6.2 預防性維護/肇因分析 | AI設備預測診斷系統 | |
2 | 中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4.6.2 預防性維護/肇因分析 | 中鋼 | 工廠智慧助手 |
3 | 所羅門股份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4.8.3 智慧物流/揀貨 |
各式製造業 | |
4 | 聖森雲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6.2 預防性維護/肇因分析 | 醫療診斷、軌道診斷 | |
5 | 海量數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 AI-AGV、AMR | |
6 | 維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 Vizuro | 生技 |
7 | 慧演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4.6.3 智慧製造整合導入 |
航太、電子周邊、金屬 | |
8 | 機智雲股份有限公司 | 4.6.2 預防性維護/肇因分析 | 機台故障預測 | |
9 | 智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 工業自動化 | |
10 | 緯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 緯創 | 工廠AI(如肉品AI) |
11 | 神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4.6.2 預防性維護/肇因分析 |
神通 | 智慧城市(開放平台) |
12 | 先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6.1 瑕疵檢測 AOI/良率最佳化 | 機械、封測、科技、食品 |
綜上所述,AI行業別中,製造業僅為全部的10%(若專以第四項來看也僅14%),有做AI的EMS廠看來也僅有緯謙、神耀有登錄,其他電子四哥或五哥都沒有響應。
綜觀這個登錄到底要繳交哪些資料?除了要寫計畫書,內要寫基本資料、申請登錄服務項目及分項、申請登錄機構之專任人員資料、申請登錄類別之二年內人工智慧產品或服務實績,以及要檢附設立登記證明文件或商業登記證明文件影本、近一期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繳款書、資產負債表及綜合損益表、專任人員個人簡歷、 工智慧產品或專業服務建置實績證明文件影本、執行管理能力文件影本,最後還要寫「申請簡報」。
一想到一個上網登錄的資料,還要繳交重重關卡的內容,並要去做申請簡報來加快審核,這個登錄系統真有高貴成這樣?話說5G專網當初我在執行計畫辦公室時,也曾經有被提到要「登錄」業者名單的想法,但至目前為止,這個事項都還沒真正落實,外界可互相參照究竟發生什麼事情而不做這檔子事。(行政束縛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