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衣雲: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仔細觀察、思索了種種交錯、複合的動漫圈裡的關係,然後把它們清楚地放進書裡,讓我們真正認識動漫文化圈的種種樣貌,是一本承先啟後的動漫書。 |
編按:出自《動漫透視鏡》推薦序言。
初次看到李衣雲的大名,是在2001-2002年正要開始撰寫動漫畫領域的文章時。說實在話,由於我當時沒有接觸社會學,其實對於艱澀的社會學文字就如一些朋友一樣-宛若天書,因此早期我只能閱讀一些較容易理解碰觸的應用類、傳播學研究,如黎勉旻的《漫畫消費空間初探》,或是李天鐸的《媒介擬想(第一期):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等,或是傻呼嚕同盟在大塊的一系列叢書,李衣雲的書其實並非對我有很大的閱讀動機。
而到了研究所時,逐漸對於一些社會學理論能閱讀、能理解後,再回來看到李衣雲的《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突然像是打通任督二脈,開始體會那些文字的內涵,不過當時其實似乎就比較沒有聽到她在國內的活動狀況,而且此時陳仲偉的論文讀物變成研究台灣相關動漫畫必引的來源,因此其實是希望有多一點不同的聲音在動漫畫圈中出現。
由於我就讀跨領域的學門,台灣社會學年會成為研究生必去觀摩的重要場域,07年底突然在台灣社會學年會上看到李衣雲出現在其中,並且是以政大台史所助理教授的身分擔綱講評(當時陳仲偉的論文在同場是給李明璁評論),那時我就像是粉絲一樣,與另一名研究者王謙謙帶著李衣雲的著作拿去給她簽名。李老師顯得非常訝異,竟然有人拿著「古書」找她來簽名,並且跟她談論當時的圈內現況等等,後來我就常(也沒多常)與李老師email聯繫,詢問一些動漫畫研究的話題。我仍然記得當我在抉擇究竟是否要以動漫畫當作我的碩士論文時,李老師勉勵即使不以動漫畫當作是我的論文題目,至少也不會日後碰到動漫畫就抗拒它,將「最愛」變為「最恨」。我最後以功利的導向選擇就業較有發展性的政策研究,但我牢記衣雲老師給的鼓勵,使得我在工作之餘,仍然對動漫畫相關的研究、動態持續關注至今。
(2007年11月25日於台灣大學社會系,右至左:筆者、李衣雲、王謙謙)
在2010年我進入中華經濟研究院擔任輔佐研究員時,某天突然接到衣雲老師的Email,邀我代她出席青平台基金會有關動漫畫題材的演講,那時有點惶恐,但也有些興奮,有機會將自己長年對於這個領域相關的知識有吐露的空間,因此接下來這個任務,並邀請研究者古孟釗、王謙謙擔任不同場次的主持人,成為我日後撰寫成《動漫透視鏡》的契機。
李衣雲老師是首位在我邀請撰寫推薦序即立馬答應的推薦人,她在序中開門見山以為我的著作超出導覽門檻與不負學術之名,其實也是給我另一個持續努力的重任。我與一些「動漫畫觀察者」目前因為整個圈內糾結的結構而無法浮出檯面,不過依然透過各式參與性的作為在圈內持續打拼,以讓動漫畫研究的題材更為豐富與延續!
同場加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