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莫名地出現政黨或個人私事間的「光碟」事件,牽扯到類似同志事件的情節。筆者在仔細看了報導之後,才又驚覺到,這又是個有權力、有影響力的人來惡搞、消費次文化團體了。

政黨之間,或是政客之間,難免會對於彼此的公事甚至私事,想要抓出把柄進而攻擊,在此先不論這是否牽扯到政治間的道德問題,單就個人私事來做評論,「某人是否為同志」這件事,有需要擴大到「討論」或「承認」嗎?

我們平常會參與一件事情時,通常都是因為其具有話題性、有「不一樣」之處,才會覺得有討論、八卦之必要,否則草草結束即可。談同性之愛、談BL,也是因為其異於主流,才顯得出其意義,然而,若是說話者本身站在權力一方(並非是次團體方),想要對於次團體進行呼籲、認同或批判時,其就需要有高度的敏感度與同理心,甚至是深度參與者才有發言的威信與意義,否則,在次團體中,就只有污衊、黑白講等批評罷了。

就此事而言,說話者並非次團體人,而是利用自己的團隊資料與話語,意圖要求敵對人士說明「是否」為同志。如果『性別』議題在社會中不容易被討論,可見此「次文化」性就不足,易言之,性別根本不重要,否則,硬要別人說出自己性向的說話者,才是製造、喚起議題的始作俑者,申言之,在說話者非次團體人,而要求疑似是同志的當事人說明自己是與否之時,已經在消費次文化與次團體了,此時若仍持續、莫名、不知輕重地澄清自己「很尊重」次文化、次團體時,不用懷疑,唾棄他(她)們吧。

這三四年來一直被爭論的「宅」 字也是類似的情形。明明是在次文化圈中使用,且有獨立、特別用法的字眼,在電車男風潮後被指稱為平常可見的動漫人,而後多了解一點之後改為動漫很專精的人,又從香港、大陸找來了家裡蹲、雙失青年等用法,再望文生義成在家的人、使用電腦的人,但仍然不變的是,似乎在轉型的字眼,卻脫離不了歧視與嘲笑。主流圈使用「宅」時,感覺相當好用,房子也是宅,家中工作、玩樂、上網、消費也是宅,說自己是宅男、宅女,無處不是宅,然而聽在次文化圈中,卻是相當地刺耳,並且如果再直接說到這群人是「宅」時,宅的混合體全部就被硬生生地套用上了,連辯解的餘地也沒有,這就是權力的壓迫與次文化人的無力。

如果將此事件化作「宅」化會如何?我看這種影響層面或是反動力都不可能大了,原因就是性別畢竟位階高,這是人的生物性特質,最會被挑動神經之處,也是在政治、法律、宗教上所要處理的重大議題;御宅的次文化性原本只在一種職業類的環節而已,後來竟衍生其他莫名其妙之處,因此要獲得認同與同理心的機會太低了。

此外這個事件在動漫人的觀點,我覺得在BL界研究許久的先輩說得好:「在野黨搞BL的女巫獵殺,這是跟腐女為敵啊」。說實在的,果然本島在政黨思考上,根本沒有左派啊!!無論是執政黨或是最大在野黨,都是一味地右派思想,只有在「台灣族群文化的意識挑動」上,才有稍微不同的思考觀點,這真的是相當的可悲。

如果連中國內地人都看到如此不當的行為而投書媒體,我看台灣政客的作為也實在太令人作嘔難耐了。

PS:如真有為動漫人發聲的影響力人物(並且是在行已久,並非突然蹦出或半路出家),請大家也不吝支持,次團體才有機會在權力中冒出一絲曙光。筆者認為《自由大道》一文影評,寫得鏗鏘有力,對於同志出頭寫的意見我很是贊同,亦可與我上述支持次文化影響力人物意見互為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