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到出版社時,編輯突然給我看一本書,說要否翻譯看看,這對我來說是個喜悅,也是第一次的挑戰。平常在學校有許多Leading的翻譯,加上有維基百科日中、英中的翻譯經驗,因此已經有了些許準備,在評估我適合的時間之後,就毅然決然接下這個案子。

我身旁本來就有很多翻譯大咖,例如東立的譯者、翻譯驚爆危機的譯者、木棉花以及曼迪動畫編譯的學長等等,還有更多更多動漫社的業餘日文好手,因此不乏可以詢問的對象,不過像是文字的潤飾等等,還是得靠原本的國語文能力才行,多讀書、寫作仍是不二法門,在這次翻譯之中特別有此等感受。
這本《Digital Work Style》在我第一次翻閱時,實在以為這本書真的很簡單,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在翻譯細讀之中,其實發現到裡面的精髓(醍醐味)一直緊扣「工具」、「時間」、「轉變的實益」這樣子的過程。老實說,使用「工具」可以改變社會化過程,不是我目前研究概念的主要精神(以前是),現在的想法則是利用「工具」來催化社會化過程,或是因為社會而形成「工具」來成為其中的鑲嵌。當然啦,商管類用書不是探究理論的源頭與過程,而是實際使用的方法與原則,我只能說,因為不同科目所要解決的事情不同,有好有壞,不過,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特殊的。

「時間」對上班族而言是相當重視的,這樣說或許不夠全面,應該說「時間」是現代人在各種複雜工作中,必須清楚了解其配置使用的歸結。這不只是說明「時間」的重要性,而且更有一種重「過程」也重「結果」的概念存在。「時間」該怎麼節省?我想無論任何人都很好奇。有人使用數位「工具」,有人改變「態度」,而在本書中,作者以現勢已無法 用舊時代的方法來導入述說,企圖讓讀者了解原本的認知(價值觀)是令人質疑的,接著希望藉由數位「工具」的使用來反轉(逆転)概念。從這個概念中,讓我感到日本人對於小事的執著,他們將事情以小觀大,也因此寫法的脈絡是從以往「為何」你會如此、現在你該「如何」去做,到最後結語檢視自己與過去有何不同,一步步使你邁向成功之路。

談到本書的章節,從如何掌握「時間」說起,接著談論到一般上班族會用到的電子郵件‧‧‧,老實說真的落落長,在翻譯的過程中都會覺得「怎麼那麼煩」啊,可是這個脈絡一貫,到第三章用線上工具來管理時間、第四章用線上工具來收集資料、第五章用線上工具來分析潛在的訊息、第六章用線上工具來掌握點子的發想與儲納,皆是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來論述,不可不謂「有心」,可說是作者工作歷程上的結晶,我們亦可從中了解別人成功之妙。

企管要告訴你的,其實就是如何在效率與效度之間達到平衡,這種奧妙處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也不是真的大師說了就算,而是不斷地驗證、驗證、驗證,也因此市面上會有無數的企管書籍,教導你怎麼在這兩者之間達到平衡。《Digital Work Style》雖然裡面觀念一點都不新,可是其中的數位工具確實跟得上時代,說這本書是工具書絕不為過,例如以Google Trend、Alexa的關鍵字數量與流量表來測量與評估行銷與趨勢,使用書籤網頁與各種Blog的節錄技巧(雖然不少只有日本的Blog才有的功能)讓閱讀資訊的效率與效度增加等等,雖然看起來寫得輕鬆,但是背後的知識其實蘊藏很深。

算是啟發的書吧,我想。一個月拼這本書,也讓我知道譯者確實不好當,而且也讓現在已經較少看這類書籍的我重拾興趣,其中翻譯有許多日中名詞的轉換,確實讓我耗費心神,尤其是同個日文單字,在日文的不同軟體介面上與中文比較,就發現到不能一概而論。其中的Clipping(クリッピング)字眼更是讓我一修再修,也才能讓我區分前後段落指稱的不同,這時又再次讓我回想到羅蘭巴特對於能指有多重所指的概念上,實在心有戚戚焉。

每次新的嘗試似乎都會拖幾個好朋友下水,真的感謝泰哥一同幫我校對中文稿,從中對於國語文的重塑受益良多;也感謝幾個同學們協同我翻譯(雖然最後讓我幾乎全部重改),不然以我的進度似乎是無法趕完的。有機會再翻個有興趣的題目吧,例如西村博之的《2ちゃんねるはなぜ潰れないのか?》(2頻道為什麼沒有崩盤),雖然西村也是多嘴的人,會變得很難翻(好像強者文都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