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消費者行為是行銷業的顯學,自然凸顯了消費者的模樣多端,時常讓人抓不著頭緒,尤其是男女性截然不同的消費型態。不過,從消費行為學來綜整消費者的不同樣貌,仍然可從生理面、心裡面、社會規範來總覽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面向。

1.生理面:主要從性別及其生理特性,來分類消費者的需求,譬如成年男性通常需要刮鬍刀,所以該商品通常都是專門為男性族群設計;成年女性較少刮鬍需求(部分女性因為生理荷爾蒙分泌所以會有小鬍子),反而是需要除毛刀等工具,此時就會發現產品的設計就不像男性刮鬍刀的樣子,比較柔美,至少在顏色上就偏女性。

2.心理面:主要從消費者對於消費物品的心理喜好來分類,例如有些人喜歡可愛的商品,有些人特別喜歡特定國家,進而喜歡該國商品;有些人對於功能面很重視,外觀反而列在次要。

3.社會規範面:不同國家的社會規範、習俗不同,對於消費面向會有差異,例如中東地區多為回教習俗,就不會有豬肉類的食品與廣告。另如日本對於情色的尺度大,可在超商通路買到情色書刊,但是這在台灣、中國大陸可能就是違法的情形,這也對於通路行銷有所影響。

以上這些分類,大致是鉅觀而言。若直接以特定的休閒消費品來看,如以下從日韓音樂與演唱會的消費者為例,可以發現更為細緻的樣貌,甚至打破鉅觀的思考方式。

演藝工作者是目前大眾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角色,多數受到電視薰陶的閱聽人從小到大都有喜愛的藝人(或音樂工作者),藝人與閱聽人、迷群間的互動關係,就形成消費流行產業中很重要的連帶關係。通常而言,藝人的性別多是吸引異性性別的閱聽人,例如男F4的迷群以女性為主,而如豆花妹、李毓芬等,就以男性粉絲為主;不過,若是一般歌手,迷群雖然仍有吸引異性的差別,但差距會縮小,變成是男女皆有相當數量粉絲的情形,例如劉德華、張學友、張惠妹、五月天、伍佰,他們的歌曲無論是男性或是女性都是極具吸引力的。這其中的變數,主要在於歌迷除了歌手的外在以外,還包含歌曲是否適合這些歌迷唱,若不適合,閱聽人可能僅純欣賞歌曲本身,而無法進一步與歌手產生共鳴與互動。例如F.I.R,其歌系屬於日系搖滾風格,然而主唱飛兒的唱腔與嗓音,男性歌迷若想要唱得,通常是不太容易,因此男性歌迷反而不若女性歌迷來得多;而S.H.E的歌曲,雖然會吸引男性歌迷,但因為歌路很適合一般女性粉絲,使得S.H.E成為男女通吃的市場。

那若是外國演藝人員,或是外國歌手對於消費者的喜好又有何種差異呢?這其中包含「語言」上的障礙,並且成為一個消費迷群區隔上的關鍵性因素。尤其閱聽人大部分不熟悉外國演藝人員的語言,因此只能以外貌、演技表現來當作評斷是否喜歡該演藝人員的因素,這使得「異性相吸」成為想要引入、經營、代理外國演藝、影片市場的業者,欲作行銷的明顯辨識、區隔的方法。例如面容姣好、帥氣、性格的男星(如布萊德彼特、湯姆克魯斯、木村拓哉),往往受到女性閱聽人的歡迎;而窈窕、可愛、性感的女星(如松嶋奈々子、長澤雅美、伊東美咲)則是男性閱聽人的心儀對象。而從外國歌手來看,語言的障礙亦成為異鄉消費者不從他們歌曲本質下手的最大變數,「異性相吸」佔了很大比例,例如傑尼斯系的粉絲清一色的女性,而十年前的早安少女組系列或是現在的AKB48的粉絲則以男性為主。

但是是否語言不通導致的異性相吸法則是否是那麼地一陳不變呢?實證來看確實不然。比方來說,我們從少女時代、Wonder Girls或是After School團體來看迷群好了,通常都會以為這應該都是男性粉絲為主吧(異性相吸法則),但是實際從機場的接機群眾,或是演唱會到場的粉絲數量來看,男性在哪?仍然是女性為主,這相當弔詭,尤其是在這些大咖來之前,如神話的申彗星、Andy,SM公司旗下的SHINee等人已先行來台試探水溫,粉絲幾乎全是女性,所以這些業者的目標族群無論是前是後,難道都一樣嗎?

再來,從動漫歌手來看這類的消費族群市場,會發現特性與其他歌唱市場迥然不同,例如熱血動漫歌的團體JAM Project(大多是男性團員)的客群,是以男性為主,而如女性歌手(如栗林美奈實、桃井晴子、KOTOKO)來時,亦是以男性粉絲為主;其他會看到女性粉絲的時刻,近期比較常見的是NICO歌手(男性為多)來的熱潮。或許,我們把如JAM Project的熱血歌系的歌迷畫分到男性向好了,但如奧井雅美、栗林美奈實等女性歌手來時,女性專區為什麼會出現,甚至空間愈來愈大呢?這就不論NICO歌手來時清一色的女性粉絲擠爆會場了。

或許要再回到男女性對於偶像的態度為何,才能理解上述的情形,例如男女性對於偶像的熱衷時間大不相同,男性會是一時的激動,並且是見一個愛一個,喜新厭舊,熱衷的持久性較短,會偏向實際面(偶像永遠要年輕、可愛、窈窕);女性則是持續性的,原本是傑尼斯fans,終生是傑尼斯fans,偏向心理上的認同與滿足。JAM Project剛好就面臨到這種情形,男性粉絲一開始異常踴躍,等到後幾年時,似乎利多出盡,相關歌手來時,即使是女性歌手,男性粉絲的人潮也不復以往;反而是女性粉絲,一旦是死忠,人數比例愈來愈多(雖然還是男性為主)。

此外,韓系的歌迷為何還是女性為主?這也得從對於流行文化與國家認同之間,男女性關連的強弱程度來說。女性對於軟性(文化)與硬性(國家)之間,較能分開看待,反而是男性對於這兩者之間,多只能合併來看,這也導致男性看到韓國,會直接從原本所認知的事情看待,若已經有所歧視,再看流行文化時,其實已經有所芥蒂。

總之,能否理解語言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干擾變數之下,讓男女性對於偶像的喜好,會從心理的態度(實際面、認同滿足面)、文化認同的歧異而產生差異。對於流行文化的全球化,是否能深根全球在地化,產業面能否透過國家或是商業行銷的推廣,讓藩籬打破而產生跨國商機,這些其實都得在「User」、「Consumer」的行為環節上去思考其背後的意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