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台北國際書展的業者邀請了日本聲優(配音員)釘宮理惠,引發台灣動漫迷前所未有的排隊狂潮,也連帶地增加會場其他銷售週邊產品的各家業者人潮,滾入了錢潮。看似突發性的熱潮,台灣其實從20年前的盜版錄影帶時期起,即有聲優迷的出現。約15年前,專門的網路動漫BBS站隨著網際網路的起步而興起,聲優專板在此時陸續成立;往後哈日風興起,同人誌展主辦者、動漫代理商、唱片業也趁機於2000年起展開第一波邀請聲優來台訪問,此時聲優後援會透過網路趁勢而起,成為往後這些活動中最主要的參與者與帶動者;隨著這10年來各種動漫展的舉辦,聲優偶像式的造訪已成為活動定型化模式。
說起日本聲優,從20世紀20年代初即開始發跡,至60年代的「俳協」成立之後,讓「聲優」進入專業的養成期。至目前為止,聲優界出現了三次的聲優潮,每次的熱潮,除了加入業界的人數有倍數成長之外,另外代表著聲優的工作型態有了不同的轉變,尤其在第三次聲優潮後,從業人員必須有著除了本業配音以外的「技能」,才能在業界生存,比方可能要音色特殊、長相甜美、具歌唱實力,才較易產生話題性。如聲優林原惠不僅在音色表現獨一無二,歌唱、寫詞、譜曲、撰書無一不可,其曲也曾編寫於日本小學音樂教科書之中;又如聲優水樹奈奈,不僅單曲、專輯都在日本唱片公信排行榜首週排行第一,同時她也在09年時成為首位踏入日本紅白歌唱大賽的聲優。
這些非聲優本業的其他技能之出現,與日本動畫產業的發展具有高度關聯性。日本電視動畫與日本電視劇內的元素類似,故事較為節奏明快(與台劇比較),具備產業合作的能力(例如現多為漫畫、小說原著改編,可順道刺激出版業的銷售),動畫週邊產品(包含公仔、模型、「家事寢具」等)連帶加強動畫本身的吸睛程度,片頭曲與片尾曲亦為動畫與唱片業結合的明例。聲優在動畫產業體系中不僅畫龍點睛各動畫內角色的形貌,同時聲優雜誌的露臉、各種宣傳會的亮相、主題曲的演唱,皆讓這些「背後演出者」不能藏身匿跡,必須像公開人物般揭露,使得藝人化、偶像化的商業包裝,即從聲優培育時、事務所的規劃下,逐漸成形。
這種由動畫為火車頭以結合聲音文創的產業結合模式,兩岸目前想要學習絕非易事,但有數個觀點是可以省思的。第一為對配音員工作的保障,日本在第二次聲優潮之前,聲優其實只是列為次等演員而已,他們也曾因薪資問題於1973年上街頭爭取勞方的權利,如今他們在薪資計算與保障上,皆有一定的程序與標準可以參照。配音員在兩岸的發展,需要從各方面加以著手,重要的是先得正視他們的表演保障,至少在勞資合約的薪資訂定上、版權訂定上有所依循,而不是僅為了廠商省錢、配音領班方便協調而循不良的慣例,喪失自己應得的報償與權利。第二為對於配音員專業的肯定,日本到了80年代之後,社會上對於聲優已認可為一種正當職業,這是從下而上的肯定,然而時空換回台灣或是大陸,到目前不用說是上層的忽視,就連底層的日本聲優迷群也經常不挺也是次文化族群的中文配音迷群,並對中文配音具強烈的歧視,如果動漫迷群不去了解中文配音的魅力與癥結的問題,體系的改變更是癡人說夢。
原投稿:《現視研》2010年6,7月合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