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年紀漸長,對於年輕時會碰的事情其實特別有感觸。

最近一位很優秀的學妹,大學學生會會長,又有豐富的社交社團經驗,大四將畢業,研所正在等待二階段放榜(現已上北大資管所)又碰到已工作的熟女學姊時而「想很大」,想到生涯規劃去了。這讓我回想當時是否延畢、直接當預官等抉擇雖然「差很大」但或有雷同,也讓我重新審視現在是否與當時自己所規劃的相符呢?事實:Mission Impossible。

先來看看學妹授權的文章吧。


   最近我一直很認真的在想 以一位女性的角度
   當我30歲左右時
   (也就是八年後 兩個大學四年!! 超快的!!)

   想成為怎麼樣的人?
   擁有怎麼樣的生活?

   上次有機會認識30歲以上的學姐
   著實給我不小的衝擊 畢竟這是我以前從未思考的部分

   我得以看到 以身為未婚女性的小主管 職場上奮鬥的角色
   工作也有段時間之後 她們的思考模式及盼望
   工作很大部分的目地是為了期待休假日子 期待旅遊

   以前累積的交際圈 如果不幸的話
   只能退縮剩跟平常辦公室工作的同事一起

   學生時代的好朋友們大多已成家立業
   有了束縛 就不再這麼常往來

   然後已結婚的婦女
   我已經可以看到他們每天日子的輪廓是怎樣:

   必須忙著跟小孩搶自己喘息的片刻
   甚至覺得只有上班時間
   才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的時候

   (遇到懶得幫忙.沒辦法分憂解勞的丈夫 那真的會暴走...)

   於是我實在是太困惑了 某天跟雙胞胎姐姐討論了一整個晚上

          "到底什麼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我姐說 "因為30歲之後就幾乎可以決定未來的日子是怎麼樣
           幾乎不會再改變了

           而剩下的時間又實在是太長
           (假設活到70歲 就還有40年!)

           所以我們現在才會這麼迷惘
           擔心自已以後的路該怎麼走"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是不是也太杞人憂天...

   不過我還是習慣先想清楚 決定初步的大方向
   畢竟讀書的路總是會有盡頭

   以前都是大人一步步告訴你該怎麼做就好了
   一畢業的未來就是自己靠自己規劃
   時光倏忽飛逝
   我不想回頭過來才發現已經太遲了...

   我覺得
   法商學院的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
   相對的很追求資本主義.個人功名.獲利.晉升等等

   在她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她說醫療在創立事業就會包含很多救世.公益的理念在
   所以也會這麼教育他們的學生

   她跟我分享
   以優生學的角度來看

  " 二十八歲是最適合結婚生子的時期 (我哥出生的時候正好是我媽28歲
                                    難怪這麼接近完美 XD  我大姐出生時是25歲
                                    我再六年後就到了28了...)

    三十五歲已經是高齡產婦了  (生我們兩個是35歲的時候!!好險好險...我還不算太笨)
    就很容易生出唐氏症的小孩

   女生與男生相比青春 真的很吃虧 時間也有限

   所以老師們認為 如果未來人生的計畫有包含結婚生子
   應該要提早規劃...

    (她們北醫的老師都很傳統地一直洗腦學生要組一個家庭:P)

   什麼?? 也太趕了吧...orz


   那
   交男女朋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哪些類型的人才值得托付終身?

   (我們結論是 值得的人還真是稀有動物...orz)

   那些眼中看起來是如此幼稚的亞當們 以後真的可以一肩挑起整個家的重擔嗎?

   住在城市大不易
   誰現在買房子不是要背大把年的房貸
   而且有些現實面是真真實實攤在眼前的

   例如: 養一個小孩到成人 至少需要一千萬
         沒有留學.玩樂什麼特別的喔 光是基本生活和讀書費就這麼多


   而我爸上次有以他的經驗(50幾歲)算給我們看
   他舉例子說周杰倫一年賺個幾億 讓人很羨慕
   但是普通人工作一生 連5千萬都不容易賺得到

   那婚姻到底是陷阱還是...?
   又會做出哪些不得不讓步的決定?
   會犧牲哪些東西?

   (至少要犧牲20年 等到小孩都成年長大...
   像我媽看我們現在一樣吧 她快不需要給我錢了...哭哭 我覺得自己賺都比較快 )

   結婚到底可以得到什麼?

   我姐說了很妙的話:

   你結了婚 就可以和另一個人一起得到一雙鞋子
   但是那只是告訴你 恭喜 你來到另一個階段了

   "然後那雙鞋子穿上去就會一直逼著你們走下去 一直到墳墓"

   (真得是很可怕的譬喻 冏 難怪這麼多人想要逃走...)

---

   以前多偉大的報負 趁這幾年看看能不能達到

   我想30歲是個覺醒點

   只要在那之後 能一直持續地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
   能開開心心 自由自在 知足常樂
   有機會多幫助別人 這就夠了

   其他尋找稀有動物的事 就看緣份的安排吧 :)


其實從一個BBS po文當中,某一方面其實是可以判斷出作者的心思。認真來看所謂的結構性,可以發現:

觸發的因:已逾30的學姊,未婚、中高階主管

解析的脈:與家人的深談(設定30歲)

不清楚的果:30歲的決定

另外亦可發現結婚、個人主義普遍出現在家境和諧正常的中產子弟當中,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經濟負擔壓力輕重。

我看到此話題的額外問題有幾個,第一,為何是30歲?為何要框限住30歲?第二,為何又是結婚議題?

對於不同類組,如醫學、理工背景的人常以數字為論點基礎,學社會科學的常不以其為基礎,反而會問為何要以此當基準點。在論人生規劃時,過於強調基準點,反而會喪失自己的本心,尤其是原本想要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人,常會侷限在這種沒意義的根本上面,也因此,如果複雜化自己想要追求的,反而根本不需要去做「人生規劃」,只有虛空與偽善。

討論這個話題時,重要是自己到底是在什麼環節下討論、考慮的,因為多數時候,思量到這種「人生」問題時都是隨機的、碰巧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通常得出的結果無非是「因=想要的果」、「沒有結論」。我不贊成隨時都去想這個事情,而是知其非必然而順勢而為,因為人生交叉點何其多,你無法知道確實的下一步。

從國中以來,每跨越到一階段(考高中、大學、研究所、當兵),都會問你的人生規劃是什麼。回想起以往所述的,真的有達到嗎?大多數情況是沒有的,那為什麼還要如此,這就是外在敦促你下決定的理性與自身的非理性的拔河,似乎有一個「宏大」的願景就是好的。我反而以為,從現在回頭看自己以往的問題,從此為根基再下可能的方向,或許才是偏向現實的「規劃」。

重新來回答自己額外的問題,30歲到底是什麼基準點,以台灣中產階級下的男生而言,順利完成當兵、研究所,大約是26~28歲的時程,年齡的不準確主要是科系所需花的時間,以及當兵時間的不同,如果時間又有耽擱,30歲一晃即逝,或許連社會的歷練都沒有,因此以30歲當基準點,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以台灣中產階級下的女生而言,完成大學、研究所學業,大約是24~26歲的時程,進入職場大約距離30歲有4~6年的時程,這對於工作而言,大約是1~3個工作轉換的機會,因此社會的歷練已然具備,30歲確為一個思考下一階段作什麼的關卡。而在社會的角度,30歲傳統上為而立之年,男女性在此時可能都會因為結婚的因素而進入紛擾期(孤鸞年,28、29歲的嫁娶迷信),而在女性的地位提升,三高(學歷、收入、職位)的壓力也促使以往男性主義為主的社會需重新調整,男女性的價值觀的與時俱進也變得更為重要,可惜事與怨違,台灣男性部分在此時可能會以移籍女性當作配偶,台灣女性此時就得找更高學經歷的男性來結成連理(一般而言),惡性循環的結果,男性雖可能不乏沒有女性迎娶(包含傳統上的男大女小),但女性卻一步步喪失婚姻上的可能性,因此硬是以30歲來當基準,只以什麼優生學等生物醫學來評量(話說35歲以上是高齡產婦都不準確,是看個人體質而定),而非社會生物學來思維,似乎缺乏一個更為完整的討論。

如果以多層面因素來考量,這個以某特定年紀來當命題的討論,似乎完全不合格,無論是男女性大不同,或是太過針對特別類組科系者,此時脫離某特定年紀來思考,或許才有一致性可言。個人的「人生抉擇」建議是以「結婚」、「志業與常業」來命題。

結婚
結婚會牽涉到兩個家庭,是否結婚,對於自己的生涯規劃會有極大的差異。因為顧忌的不只是自己,而是雙方,例如工作不能離家太遠,女性或許要跟夫家住等等,如果想要繼續開心生活,保持單身以及與朋友交往(不一定是男女朋友)是最好的;如果幸運地結婚,就需用更廣的角度來看待兩人與家庭的狀況了。

志業與常業
常業是你平常在外的工作、表現,志業是你的內在與真正想要的生活。
志業有點像是《OFF學》所說的事情,也就是你在常業(平常的工作)之餘的事業,你可以做到終身的,並且可以繼續累積的(不一定只有單一志業)。
現在所謂的「非典型勞動者」很多就是以志業(副業)來當作主業來做,不一定這種工作可以很賺錢,但是會做得開心、愉快。
因此你可以繼續保持與累積你的志業,常業可以先初估一個概念即可,因為常業會隨著身分與時間上的不同「變很大」。是否有出國留學、有碩博士、有證照、有特殊經驗,幾歲而有什麼樣的經驗等等...都會讓常業改變。


我的結論其實也在最近幾天到阿里山旅遊而有所變化。在第三天的傍晚與教友Daniel突然有個對談,其中也牽引到這個話題來,Daniel認為不需要太過強調「計畫」,交由主來安排,我雖然以為他所說的太過形而上與過卑不亢,但是我也認同強調「計畫」反而會讓自己進入迴圈,而且形而上而言也宛如自己是主,對於個人而言過於施予信心而沒有神,更是種對天的忤逆。我的中道是了解自己、了解關係、了解主,不要過於相信自己,亦需了解整個社會脈絡帶來的改變,以及聆聽反思與上主的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