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背景
YouTube為一影音匯流的網站。在YouTube成立前,就有一些類似的網站在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例如Google Video、MySpace等等,因此起初YouTube在獨占性上並沒有取得任何的優勢。
YouTube在2005年2月時,由前PayPal的員工:Chad Hurley、陳士駿、Jawed Karim於美國加州成立,成立的目的最初也只是方便朋友之間分享錄影片段,但此種基礎概念卻是網路使用者所希冀的服務之一。
此些網路使用者所希冀的服務,其主要的原因即為網路頻寬的增大所形成的現象,像是RapidShare可透過簡易的上傳,網友即可將檔案傳至RapidShare的資料庫中,而另外一方的特定或不特定人士也可順勢下載檔案。此種方式讓網友在網際網路上不會因為檔案太大,而無法將自己的檔案傳至指定的信箱;對於網路上層出不窮、又臭又長的網址,TinyURL則是可讓網友縮短長網址,方便網友記憶與連結。YouTube即是運用相關技術讓網友可以方便上傳影片,讓另一方使用者可以藉由此網站觀賞到影片。
YouTube因為可讓使用者方便存取,近用性高,逐漸受到網友的重視,但緊接著就有了頻寬流量的障礙,因此一方面參觀人數提高,一方面就得提高頻寬才能讓兩邊的Break-even達到平衡。一些分析師指出,YouTube每個月須在頻寬上花費100萬美元才能維持營運(Chlewbot等,2006),因此2005年11月7日YouTube接受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資金350萬美金的投入(Raff等,2006),緊接著在隔年(2006年)4月5日又再投入800萬美金,以讓快要山窮水盡的YouTube能保持營運穩定。
依照hitwise(2006)的報導指出,YouTube於2006年4月的流量已經超越MySpace,並且逐漸拉開差距,不過即使YouTube於2006年3月正式有廣告商進駐(Nintendo Maximus等,2007),「燒錢」依然持續進行著。陳士駿(徐仁全、楊方儒,2006)指出,在Google併購前的10月,其實YouTube已面臨最危機的時刻,還好Google此時進入洽商,於10月9日用16.5億美金併購,才結束這段冒險歷程。
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內,YouTube就成為世界上前五大流量網站:每天有6萬5000支影片上傳、目前總計有多達1150萬支影片,強占全球近五成網路影音市場。(徐仁全、楊方儒,2006)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