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cpa.org.tw/seminar.01.htm

一開始很興高采烈地報名參與(還要三百元),但第一天因為上課沒辦法去外,雖只有第二天的參與,所以我說的是沒有什麼可靠性的,但是這確實是個從心底的觀察,發現第二天就有三唏噓與一問。

第一唏:觀眾素質參差過大。現場竟然有觀眾以為死亡筆記本與完全自殺手冊屬於同一類別,連陳定南都提出來了,這不只是無知的問題,這已經是很神妙的場域的場域問題了,超脫場域中的氛圍而活在自我場域之中,果然後現代思維連此種希望集結成「現代」理性或邏各斯中心的研討會都能擊敗,力量實在是無比廣大呀。

第二唏:廠商極度不用功地阿諛趨奉。講談社角田部長說得雖然精采,而且實務,但此些方式已可從其他的管道取得,香港東立的無知使得這些既存內容成為聖經,更讓此研討會蒙上日本人所說必稱是的迷思中。

第三唏:本土化問題?是國際化問題。最後玉皇朝溫先生回答觀眾(我忘記是嘉義大學學生問還是交大老師所提)有關如何加強與製作本土化的動漫畫時,回答說這不是本土化問題,而是國際化的議題時,我深深覺得這才有跳脫迷思的行動概念。這幾年台灣不斷所說的本土化、愛台灣等口號出現時,似乎只把口號為中心,行為概念卻表裡不一,能走出去,像鄭問、陳淑芬、周顯宗等人作品的外銷,才可能算本土國際化的實踐。

一問:大拜拜的功效?為何直接說是場大拜拜?交換名片罷了,連網路宣傳、講義上對於學界的宣傳根本都置之不理,毫無撰述,已讓人覺得此會對於學界沒有誠意,以為學界仍對漫畫領域不了解?請看這十二年來(我以1994年蘇蘅的青少年漫畫閱讀動機當始頭)相關的論文,2000年蕭湘文、2003年的劉平君各作出一次統整,2006年陳仲偉的台灣漫畫史等等已讓台灣市場的作出輪廓,如要說學界對於產業數位瀏覽的不解?也有2005年的論文或本人以前研討會論文的概念,根本已不成問題,所以開發新可能,才是這個研討會的重點,但,第二天似乎感覺不出來....

個人提出一大建議:希望QA能事先提問,或是給的詢問時間更多,不然碰上觀眾參差問題或問的問題根本是肯定的敘述句,都是浪費時間
第二建議是能有學界、廠商等區塊座位,原因是其實學界對於彼此研究領域不是都了解,可藉由區塊座位得知哪些是廠商、哪些是學界,以分辨彼此或溝通。

我仍覺得第一天沒去真的可惜,原因是第二天的演講者都提到及延續第一天的內容,且對於第一天有所謂的比較性議題,因此只有第二天的心得是無法讓此研討會的功能雖受到質疑卻不會破壞他的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