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台日亞洲未來論壇暨東吳大學動漫畫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講評整理

三篇文章中,看似無關,但或許個別從與「小丑社」(Pierrot)有關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箇中趣味。

壹、〈敘事漫畫與兒童文學的競合關係:以《愛麗絲漫遊奇境》的改編漫畫為例〉講評

周惠玲老師是國內「愛麗絲漫遊奇境」首屈一指的研究者,這個主題由她來說是再適切也不過。
第一篇是關於敘事漫畫與兒童文學的競合關係,所謂的敘事漫畫,在漫畫圈就是所謂的「故事」漫畫,以手塚治虫為集大成者。

本篇一開始的論述,提到台灣動漫畫圈最核心的被歧視問題,也就是高夫曼所謂的「汙名」化,這種汙名無所不在,無論是從美國魏爾漢的漫畫箝制,還是日本50年代的火之七日,因此漫畫作為第九藝術,仍在持續的發展中。而故事漫畫因為其大眾庶民的媒體近用性,因此廣被民眾,尤其是年少讀者喜愛,這個市場也造成了與傳統兒童文學的市場之間,造成可能的競爭關係,搶奪市場。
第二部分則是藉由愛麗絲漫遊奇境與其圖文版的漫畫、衍生(派生)漫畫的彙整,來說明這個經典名著成為漫畫很常見的轉化文本。這可以參見市面上日月出版社的《愛麗絲夢遊奇境:用日文賞析世界名著

第三部分則是從競爭理論、五力分析的延伸「競合策略」來說明原作轉化後的漫畫文本,與原作的市場競爭合作關係。競合策略在1996年出現,是由麥克波特所在的哈佛商學院的同事,布蘭登伯格提出,這個概念的簡化就是希望市場是非零和賽局,可以共榮共創。在當今流行的術語-生態體系中,所謂把別人扳倒的五力分析已不再完全有益,透過如何能讓A與B公司一起長大、永續則是這個理論的核心。
周老師認為:
1.圖文版不為互補型,而屬於同市場競爭型。
2.衍生版不為競爭型,而屬於不同市場的互補型。
但若我從五力分析的角度來看,本篇上述兩種立論,似乎用不著使用到競合策略的角度的感覺,有點大材小用。
由於論文本身有頁數限制(約只有10頁),因此壓縮研究者的立論空間,若可以多一些將所謂的衍生型漫畫在市場上是怎麼樣的互補性有更多的分析立論,會更有可看性。
當然,我仍然肯定採用與生態體系共同成長的商業理論,畢竟如文創產業他是一個跳蛙式的、突破天際的一種產業型態,將大眾對於次文化、沒成就、沒意義、沒錢途化為等號而轉變為「有利可圖」,media mix而讓產業與各個企業雨露均霑,何樂不為?就如動畫的製作委員會,或是所謂的異業種交流,或是能讓不同企業經由吉祥物來取得認同與共識一樣的有商機。

至於本篇與小丑社有何關係呢?最主要是以其製作經典名著改編為動畫,來思考動畫公司的利益角度及更大的文創市場。

布川郁司是小丑社Pierrot的社長,他在書中曾提到當時小丑社成立的時候,接下NHK企劃的世界名作《小神童》,由於小丑社剛成立,資金不足,因此相當需要NHK的這個企劃與製作。《小神童》反映不惡,與當時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世界名作劇場」分庭抗禮。這其實是利用所謂的「交叉補貼」,來讓不賺錢的動畫但有製作意義的動畫可以繼續經營下去的法寶。他可以回銷海外,獲取授權資金。

這種對於動漫畫產業的互惠,對於原著市場,雖然不一定是在兒童市場會有利,也有可能會往後延伸到青少年、青年時代再回看經典作品也說不定。因此我們某個程度可以說這種文創市場他是有綜效(synergy)的,至於要提到有影響多少產值,恐怕難以計算,或許仍然要回到現在的文字書都得有圖片的輔助,才能在市場上有銷售的可能性來說吧。

 


貳、〈從漫畫《火影忍者》看日本核武化之論戰〉講評

另一與小丑社有關的作品,就是由小丑社製作的《火影忍者》。

日本動漫畫中,除了火影忍者以外,對於核子武器的隱喻非常地多,在本次研討會的keynote speaker-秦剛老師有一本「捕風者-宮崎駿」,其中一篇「核與現代日本動畫」就提點了諸多作品與核子武器關係,其中當然有「歷史情結」,如廣島長崎的原爆而產生的核武退卻與反戰的聲浪,像是劇畫家-中澤啟治的《赤腳阿元》(遠足文化出版)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另如《螢火蟲之墓》也是直指核彈與反戰的作品。
當然還有不少作品內的隱喻,如《精靈寶可夢》中的皮卡丘,其實就是用二戰炸到廣島的原子彈的暱稱「皮卡彈」作為字根而命名。而宮崎駿執導的動畫《未來少年柯南》、武論尊原著的動畫《北斗之拳》等片頭,都有提到核子彈甚至超越核子彈的武器,讓地球造成莫大影響。另外特攝《哥吉拉》,更是因為氫彈讓哥吉拉覺醒。作品之多難以列舉。

吳昀融老師熟知國際關係,從他的「火影忍者與核武器」一文中,更可快速掌握日本與北朝鮮、中國的關係,以及在最後的結論處了解日本對於核子武器研發的態度。

第一部份提到何謂忍者五大國與尾獸,其實就令人想到擁有核武的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五國就可作為一個隱喻(美、英、中、俄、法)。我認為吳老師提出用新現實主義來論述火影忍者內的國家論述是非常適當的,因為綜觀全72集,裡面對於國與國的內部特徵敘述相當的稀少,主要是提及國與國的忍者村的實力問題,正好與新現實主義強調說明「國與國之間因為相對利益和平衡而不得不對抗權力的集中」,以及簡化理論來說明全局一致。

第二部分主要是以理想主義vs新現實主義來論述。透過漩渦鳴人的老師,自來也的論述與六道培因(長門)的論述來對話。

第三部分描述繼承自來也的漩渦鳴人的意志,與長門、小南的對話,來分析在理想主義與新現實主義之中,仍有調和主義的存在。

第四部份則以目前的現實狀況,來描述日本雖然已同意在某種狀況之下擁有核武,但仍符合日本的曖昧路線,也就是仍在美國的牽制之下而不在檯面上正式執行。

火影忍者本身的豐富性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發掘其魅力。在整篇上,我很同意吳老師對於尾獸的解釋,只是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對於火影忍者中的各種敵方人物關於尾獸或是世界和平的論述,可以加強更多。例如提到曉、六道培因,但關於宇智波斑試圖召喚出十尾與無限月讀、大蛇丸、藥師兜、佐助、鼬、帶人,甚至是六道仙人(羽衣)、黑絕、輝夜他們的概念,應該可以有更多的論述。火影忍者當中有許多角色的強度甚至高於尾獸(如金角、銀角、鬼鮫),這些角色的出現,與尾獸的平衡概念究竟該如何在理論上解釋?

無論如何,我認為火影在「和平」這個議題上,符合少年JUMP的三原則:「友情、努力、勝利」,也就是不斷地邁向和平之路,即使艱困難行。與原子彈的發明關係甚深的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武力不能維持和平,只有互相理解才可以。」大概就是這些無數作品要我們深思的吧。


叁、〈混種的掙扎、瘋狂與輝煌─從《東京喰種》看異質身分認同的調和與超越〉講評

小丑社的另一製作作品為《東京喰種》。

詹宜穎老師的這篇是讓我看得最舒服的一篇論文。本文的特點就是敘述完善,捏他捏爆,不須看原作即可充分了解所有的故事。

可惜本文結論相對保守,僅針對文中所謂的虛構喰種及人類之間提到要重視不同族群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而讓本文呈現出一種高度的結論開放性。

其實這種異質身分認同與生存在許多的作品上面都有出現,包含:
1.性別認同:如LGBT有關的高橋留美子《亂馬1/2》,北条司的《變奏家族》等
2.身分轉換型:無限的生命有關(吸血鬼之類),如高橋留美子的《人魚之森》系列、萩尾望都的《波族傳奇》、早期藤子‧F‧不二雄的異色短篇集《流血鬼》中,也有這種吸血鬼突然出現在社會上,主角如何去調適其變身前後之認同問題。
3.民族迫害型:如藤子‧F‧不二雄的《大雄與龍騎士》中,也有要回到過去把人類消滅,因為龍認為與人是不相容的:這回應到的就是本文所說的「並不是一個只有人類的世界」這個觀點。

當然,幻化為現實生活上的實例,如LGBT目前在同婚問題上的考驗;Otaku與腐女間在文本與觀念上的不相容甚至是自我的歧視,以及被外界的批評指教;又或是長期以來的泰緬孤軍、羅興亞難民,到底歸於何處?

我想,詹老師作為BL的研究者,應當對於這種認同、歧視問題上有更充分的見解。或許從以上的各種認同性作為楔子,產生對於「認同議題」更有趣的內容脈絡,期待未來延伸出更完整的篇章。

arrow
arrow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