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透視鏡》第五篇主要是重新整理目前台灣研究動漫畫的脈絡。說實在的,國內60年代以前,鮮少對於漫畫視為值得一提談論的標的,大致只有李闡在一些國軍的刊物上,對於漫畫的定位、地位為何,提出一些論述。相關目前可收集資料不僅少,而且關係人大部都已過往,只能從80年代洪德麟逐步露頭角對於老一輩漫畫家留下紀錄與早年的漫畫文化的情形,以及2000年後陳仲偉對於台灣漫畫文化再次檢視的成果。

好在國內對於台灣史的研究愈成顯學,讓我們更能從較為精準的歷史資料中找到早年漫畫發展的軌跡,例如國史館對於早期上海的漫畫對台灣的影響,提出《臺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1945-1949)》,有別於以往對岸中國的漫畫研究,使得我們更能建構漫畫在台灣的脈絡與主體性(1)。同時,對於早期漫畫人的訪視上,在《動漫透視鏡》付梓前,還有機會拜訪台灣漫畫界研究的濫觴-李闡,使得這股漫畫研究脈絡的再探索,仍有重新理解的可能。

今年(2015年)高齡91歲的李闡老師,風采依舊,見面時不見老態,對話時口齒清晰有條理,如沐春風。老師很謙虛地說他已不太知道目前動漫畫圈的狀況,對於目前常說探討的同人誌、Cosplay、日本漫畫文本等早已不在其現在閱讀的範疇。

李闡最著名的作品當為1978年的《中國漫畫史》與1998年的《漫畫美學》二書,據與李老的相談之中,才理解1974年中華民國漫畫學會的成立不只常見的梁氏兄弟、牛哥等人發起,最重要成立的推手為李老,也因為有他,認為提升漫畫地位的重要性需要從一些學術地位與舉辦公開活動,藉由大眾傳播的方式告訴一般大眾,而不是只有一小群人了解與關注而已。就如李老所言,後來漫畫學會邀請外國漫畫家來台的活動,多是他的鼓吹,然而現在的年會會議中他雖然想要鼓勵成員去推動,已經相當困難,尤其是漫畫學會的成員逐漸年邁,部分成員甚至再去成立各自的協會(如楊進士的「中華漫畫家協會」),雖然開枝散葉有助漫畫地位的提升,但並非成立組織就有意義,還是要辦活動、策展才有意義。

重新翻閱《中國漫畫史》,即能了解部分文章是從以前李闡撰述的文章當中,再續寫編彙而成,當年的價格足90元 (尚有精裝版),若以現在物價來說,一本可說是600,700元的巨著。《中國漫畫史》雖是華人圈的第一本漫畫研究書,然而後來亦被後續中國研究者批判其定義的不適宜,使得漫畫包山包海而失焦,但不能抹煞當年李闡編輯整理的用心,以及國情式地欲提升漫畫地位的苦力。《動漫透視鏡》第五篇中有再收集「行腳、歲月、漫話」三本書目,沒想到在訪問李老之後,特再送我其最新編著的《回首漫畫當年》上下冊!彌足珍貴。

10968466_789306951149235_9022889811832807345_n

DSCF1261 

李闡對於台灣漫畫研究的貢獻,不言可喻,若台灣有更多的動漫畫研究者能如李闡一生對於漫畫研究的根性,台灣的動漫畫研究一定更有活力。

 

(註釋1)雖然該篇脈絡當中,有鮮明的中國漫畫對台灣庶民漫畫文化有強烈影響的看法,其因國民黨政府來台後與中國切斷聯繫而讓上海漫畫沒有影響力後,才促使「新高漫畫集團」的出現與後續延展的漫畫。只是這段最後結語後的文字脈絡,卻少了日治時期台灣漫畫家被日本深厚影響的那段歷程,當然若是清楚這段脈絡的人省略不提也未嘗不可。

arrow
arrow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