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傻樓」這齣劇既讓我期待,但似乎已讓我受傷害。當然一部分是邀請的特別朋友不克前來讓我失望之外不說,其他的失望是內容部分與外在整體感似乎有些許的不搭調,這是夾雜著理性與非理性層面的部分,我嘗試陳述如下。

就外在方面,劇場的內部佈置、外部人員就讓我不搭,這麼說吧,我覺得內部設計過於「樸素」,我了解北曲一向是在內容與演員的實力著稱,好像就將舞台設計這方面就顯得虛弱許多,但是外面人員之多,無論是新舞台的工作人員眾多,或是北曲自己的義工等人員之多,都讓我覺得,外面激情、內在樸實...氣氛兩極。

當然,上述的挑剔極為個人感覺,接著我就說重要的實質內容了,這裡從內容新穎度,兩年前我評論出的本土化、整體完成度三者來描述。

內容新穎度,樊光耀、劉越逖的組合堪稱第一好,雖然最後的部分仍然是結合傳統相聲的「找七子」而來,但2/3的橋段自行發揮,還是不錯;其次為朱德剛、謝小玲組;劉增鍇、葉怡均組可說是增添老段子「騙術」而來,新穎性雖然不足,但是其他橋段來了解近代台灣相聲史的一部分確實是不錯的,像是80年代末在現在的基隆海洋大學的救國團營隊這段(我爸就在旁,他是救國團前高層,聽來特有感受),此外像是葉老是劉老的啟蒙,可說是好八卦,這些如不是在課堂上聽,是聽不來的。朱德剛、劉增鍇組的段子是2005年的段子再重新表演,我只能說,對買票進來、也一直在買CD、長久支持的老戲迷而言,是無趣的(雖然表演前謝老先說明了,這是很多聽友的提議,但如果是個每天晚上都在聽相聲的迷來說,再聽同樣的是在校對他們的表演正確度嗎?)

本土化,我在以前所述的是「結合本土、時事嘲諷、任何形式的技藝而成的相聲」,這次可以看到的是在朱德剛、謝小玲組,朱德剛、劉增鍇組,但即使沒有所謂的技藝融合的成分,我仍然覺得樊光耀、劉越逖組還是最為有趣,因為時事嘲諷部分仍然是我認為相聲很關鍵的地方,這才是相聲在無黨無派下有聲的力量所在。

最後,最關鍵的完成度部份,在朱老、劉老組完後的結尾,竟然沒有Encore或是啥的,絲毫沒有餘韻留存的感覺,我覺得是這次相當失敗的地方,閱聽眾畢竟是人,而且會來聽北曲的,我老實說,層次差距雖是滿大的,大致分為老人組、少年組,青年組反而較少。在老人組部份,就像坐在我後頭的老阿伯就說,他們就覺得每次聽相同的,尤其是聽吳兆南的,實在有點乏味,很想有點新的東西出來;少年組部份,這讓我回想國中小時期,對於相聲的聆聽還不算多時,其實每聽一部都是新鮮感,我想少年組感受的應該不會差距這個太多;青年組,有聽多與聽少的,則可自動分到老人與少年組去,我即算是在老人組那裡。綜上所述,老聽眾還是想聽聽「新的」、衝擊性的、感動的部分。感動在相聲好像有點難,我想就是上面說的,有餘韻,而不是敗尾。

這種敗尾,或者是有時我真的不想來北曲的原因之一?我記得只有在紅樓的那幾次(氛圍很好),以及秋逗那次(創意很夠),讓我覺得北曲不錯外,其他就好像有些新意不足的感覺。

林文彬的竹板快書自成一格,我自是無法評論,能評論的只有說,這次的麥克風太過失敗,林老右邊的竹板一拍,麥克風就爆音了。


最後,笑儍樓為何?難道真的是樊光耀老師說的「楊小樓傻笑」這個包袱嗎?我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魚Ro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